毛泽东在青岛的日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的上午,记者随当年毛泽东在青期间,为他服务过的赵学生一起来到了迎宾馆———毛泽东在青期间的住所。
  
   今年已经77岁的赵学生带领记者走到迎宾馆大门,上了台阶,走进迎宾馆中厅以后,径直走到东南角的1号客厅门口后停了下来,他转身对记者说:“当年我就是站在这儿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贵宾竟然是毛主席!
  
   赵学生回忆说,当时,他事先不知道是毛主席要来青岛,只是说有中央领导要来,他们提前10天就进驻了迎宾馆,对迎宾馆进行了装修,环境也重新布置一番,“人”字形地板锃光明亮。7月12日下午1点多,毛主席来了,当时迎宾馆的中厅里只有他一个人站在1号客厅的门口,当主席走进来的时候,他惊呆了:贵宾竟然是毛主席!
  
   主席穿着灰色中山装表情平静地走进了迎宾馆。由于事先宣布了铁一般的纪律:不打听,不传播!赵学生按捺住内心的激动,面带微笑将主席引进了迎宾馆1号客厅。
  
   赵学生指向1号客厅告诉记者,当年主席在迎宾馆召集的政治局会议就是在这儿举行的,当时中共中央几乎全部最高层领导人在此畅谈,决策国家大计,主席就坐在客厅南向的沙发上。会议一般下午召开,持续3到4个小时,会议开始前,赵学生把暖壶灌满水,在客厅里摆好。开会期间,一般都是与会者自己倒水。
  
   那些日子,毛主席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当时市委将主席的住处安排在楼上最好的卧室里,主席没有同意,而是让给来青度假的李讷、李敏和毛远新住了。根据主席的意见,现在迎宾馆一进中厅往右拐的一个普通的套间,就成了主席的卧室。
  
   赵学生把记者带到主席卧室,一进卧室门的右手是一张宽大的木板床,窗前是一张写字台。赵学生说,毛主席在青岛仍保持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在那张大硬板床上,放满了整整半床的书籍,这些书都一叠叠、井然有序地排在床铺的里侧。写字台上摆放着毛笔、砚台和成摞的文件、稿纸,沙发旁的茶几上摆着龙井茶和“中华”、“555”牌香烟。最“豪华”的物品是放在卧室西南角的一台留声机和一台收音机。房间里最多的是散置于床头、案上的书籍,线装的、精装的、平装的,几乎无所不有。
  
   毛主席的生活作息是晚上工作,一般持续到凌晨六点多钟,上午休息,下午开会,这是毛主席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一个习惯。所以,每当夜深人静时,迎宾馆里有3处窗口常常亮着灯:一处是毛主席的卧室,另外两处是卫士和内卫组办公室的房间。毛主席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尽管窗户挂着可以遮光的窗帘,束束微光还是从缝隙中透出来,在夜空中显得格外醒目。赵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工作和休息,都养成了如同军纪般的习惯:低声讲话,踮着脚尖走路,轻拿轻放物品。
  
   主席写了张纸条:菜太多了,不要浪费……
  
   从卧室里走出来,在中厅的左侧,卧室的对面,就是迎宾馆的2号客厅,也是毛泽东用餐的餐厅。现在改成了迎宾馆的游客中心。当时赵学生就是在这儿每天将毛泽东的饭菜准备好。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吃粗茶淡饭,而且从不浪费。赵学生说,主席刚来时,我们给他上大盘大碟,主席很客气,写了张纸条,菜太多了,吃不了,不要浪费。主席不喜欢吃馒头,爱吃米饭,而且不吃好米,只吃粗米。毛泽东在青期间,食谱上最常见的有:红米饭、馒头、嫩玉米、红根菠菜、辣椒、花菜、鲫鱼、泥鳅和西瓜、菠萝。他不管吃什么,都是吃得光光的,从来不浪费,吃饭时也从不喝酒。
  
   赵学生对记者说,主席住在迎宾馆时,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在卧室、会议室和餐厅。主席来青带来了工作人员,包括厨师、司机、医生、卫士和服务员。市委为主席在迎宾馆安排的工作人员一共有5名:厨师季树昌;内卫组组长张裕,当时是市公安局警卫处副处长;交际处王仲仁;电工兼烧锅炉的马师傅和他本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