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毛泽东的30年

罗满元

1976年9月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全世界都为此感到悲恸和震动!法国总统德斯坦随即发表悼词说:“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毛泽东走了,而且一走就是30年,可我们心中的那座灯塔不仅没有熄灭,而且越来越亮了:我们高举毛泽东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走进了新时代!

毛泽东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如果按虚岁计算,毛泽东活了84个年头。84年恰好可以分成3个28年,也恰好是“二十八画生”的三大段人生:第一个28年,毛泽东在“寻找”,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打开旧中国锁链的钥匙;第二个28年,毛泽东在“战斗”,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第三个28年,毛泽东在“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探索,逆难而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无与伦比,毛泽东的去世对中国对世界的损失也不可估量。那么,毛泽东走的时候,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呢?有人作了这样的描述,说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
一个用几年时间就结束了百年战乱的中国;
一个消除了军阀割据,实现了大陆真正统一的中国;
一个没有民族冲突、族群纠葛、省际矛盾的中国;
一个不再挨打的中国;
一个没有外国一兵一卒驻军的中国;
一个让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中国;
一个让美国总统主动要求访问的中国;
一个把“一盘散沙”改变成“东方巨龙”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组织评为廉洁指数在6以上,只有轻微腐败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基尼系数在3以下,分配公平的中国;
一个消除了恶霸、地主、买办、资本家的中国;
一个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中国;
一个在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没有下岗失业人员的中国;
一个在发达国家长期封锁下,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世界上所有国情相似、经济起点相近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国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中国;
一个使三年两决口的世界第一害河——黄河从来没有再决口的中国;
一个没有再发生大规模蝗虫害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货币贬值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中国;
一个不担心食品安全段中国;
一个水浇地占耕田面积从1952年的18.5%提高到1976年的45.3%的中国;
一个每亩施用化肥从1952年的0.2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19.4公斤的中国;
一个每亩耕田用电量从1957年的0.1千瓦小时提高到1976年的13.7千瓦小时的中国;
一个原来不能大批量生产铝合金、磷肥、塑料、合成橡胶、电影胶片、汽车、拖拉机、飞机、机车、大型轮船、计算机、电视机、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洗衣机、电冰箱、手表、化学纤维、合成洗涤剂、大型精密机床、大型发电机等等,以后全部能够自行大批量工业生产的中国;
一个与1949年相比,1976年钢、煤、发电量、石油、化肥、水泥、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29倍、15倍、47倍、726倍、874倍、71倍、2.5倍、4.6倍、1.5倍、2.3倍的中国;
一个与1949年相比,1976年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的通车通航里程分别增长了2.2倍、10.2倍、1.9倍、8.6倍的中国;
一个从1950年到1976年平均每年零售物价增长只有1.1%,因此不担心物价上涨的中国;
一个与1952年相比,1976年消费品购买力增长4倍,居民零售额增长7.7倍的中国;
一个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的“东亚病夫”,恢复健康到人均寿命65岁以上的中国;
一个不容许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的中国;
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免费教育,没有因缺钱上不起学,大量拖欠教师工资的中国;
一个历朝历代都不能消除匪患,在短短几年就使匪患绝迹的中国;
一个消除了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低犯罪率的中国;
一个出租车不装防护栏,住户不装防盗门的中国;
一个基本消除了性病、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恶疾的中国;
一个识字率从20%上升到70%左右的中国;
一个人口死亡率从1950年的1.8%降低到1976年的0.73%的中国;
一个人口出生率从3.7%降低到2%的中国;
一个在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少有没钱看不起病的中国;
一个没有多少假文凭、假学历、假干部、假警察、假军人、假外商、假成果、假广告的中国;
一个不再是世界体育纪录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中国;
一个从与1949年相比,1976年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分别增长了38.4倍和5.3倍的中国;
一个与1949年相比,1976年医院床位、医卫人员分别增长了21倍、4倍的中国;
一个与1949年相,1976年摄制故事片、翻译外国片、电影观众分别增长了7.7倍、8.7倍、492倍的中国……
人们还可以开列出无数的“一个”毛泽东遗产来,但归根结底,毛泽东留给我们最伟大最珍贵最永恒的遗产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人格”,一个是“毛泽东思想”。有了这两大遗产,毛泽东就永远值得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纪念和敬仰。

毛泽东走了,我们仍处在“毛泽东时代”

有人说,随着毛泽东的去世,“毛泽东时代”也结束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事实上,毛泽东逝世30年来,中国社会自发掀起了一波波的“毛泽东热”,并在这一波波的“毛泽东热”中不断提出了符合毛泽东思想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诉求和愿望,我们的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也在不断回应着这种诉求和愿望,在毛泽东早就为我们描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宏伟蓝图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没有了毛泽东,但实质上我们仍然处在“毛泽东时代”。且不论毛泽东及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恒久影响,单就30年来一波波“毛泽东热”的成因来看,我们就会得出上述结论。
一波波“毛泽东热”的兴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当有人企图借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批判“两个凡是”来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时候,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不答应了。他们重新戴上毛泽东像章,重新穿上绿军装,重新唱起“毛主席语录歌”,重新蜂拥到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他们要用各种方式来捍卫毛泽东,捍卫毛泽东打下的红色江山。他们可以接受和拥戴“走下神坛”甚至有缺点有错误的毛泽东,但他们绝不容忍用“树木”来毁掉“森林”。
毛泽东一生公而忘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有7位亲人为革命事业捐躯,长子献身于朝鲜战场。但是,毛泽东生前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取任何私利,他的子女都不是高官,也没有厚禄,过着普通平民生活。他自己更是生活俭朴,不贪享受。三年困难时期,他甚至几个月都不吃肉;去世时,他盖的一条毛巾被上已打了75个补丁……这种崇高的人格和廉洁清正的作风,在党风不清、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某些地方某些时段,最为容易也最为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敬仰和追忆,也就不能不形成“毛泽东热”了。可喜的是,30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攸关党和国家生死的大事来抓,并逐步建立起了教育、监督与惩处相结合的反腐机制,走上了从运动到制度反腐的道路,并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成效,赢得了人民的最大信任。
过去一直在缩小的“三大差别”拉大了许多,地区间、城乡间、个人间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心理不平衡的因素在增长,潜伏的社会危机也在增多。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提倡的“全国一盘棋”,想起他的“十大关系”,想起中国“不患穷,不患富,而患不均”的历史铁律。于是,“毛泽东热”又有了兴起的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层次问题,为了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的党和政府勇敢面对,果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扶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等等的战略,正在逐步从根本上化解由于贫富差距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切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温馨。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袖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从整体上把中国推入了小康社会。尽管国力增强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感到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了新“三座大山”,而且长时间地压在国人头上,让国人有些气喘吁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又怀念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光景来:虽然大家都只处在基本温饱的生活状态,但大家没有很大的生活包袱,没有生活的沉重感,有的是生产劳动的快乐快活,人际关系的互助互爱,精神生活的轻松轻快。于是,“毛泽东热”又形成了。为了推翻新“三座大山”,我们的党和政府一方面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利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有重点地加强抑制、扶持、帮助、鼓励、引导的力度,正在逐步把老百姓肩上的生活重担减轻,把老百姓心中的生活压力减小。
诚然,我们在上面描述的只是“毛泽东热”形成的主要成因,其实,“毛泽东热”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心理的折射。它折射出人们自身的品质、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对理想的追求和种种生活愿望。“毛泽东热”既充满感性又充满理性。在改革的种种阵痛中,人们去寻找毛泽东,表面上是对毛泽东本人的眷恋和怀念,实质上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更是对社会良好秩序特别是良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热切呼唤。
所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毛泽东热”不会昙花一现,而会持久不衰地以不同形式持续下去;所以,只要中国这艘大船行进在社会主义的航道上,我们就会一直处在“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走了,我们的精神图腾越来越清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有了自己的精神图腾,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有自己的根。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应当是什么呢?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的精神图腾当然不会是上帝,不会是耶酥。有位网友说得好:“中国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毛泽东,中国就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0年,但我们却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坚定地感到:只有毛泽东,才能担当得起我们的精神图腾!
1949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的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语言,把共产党在新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一直在“赶考”,并且“考出了好成绩”,赢得了天下,赢得了民心。2002年初冬,党的十六大刚闭幕,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就带上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冒着风雪,又一次来到西柏坡。他一进西柏坡便说,我们这一次是来“上学”,“上学”是为了更好地“赶考”。胡锦涛郑重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鲜明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宣言。中央新一代领袖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让国人兴奋不已激动不已:原来,中央新一代领袖早已真诚地拜毛泽东为师,他们的事迹和风采也迅即广为传颂。在清华大学的BBS版上,总书记的小校友们对胡锦涛英俊不凡的外表津津乐道,不少学生开心地写道:他真的很帅。而清华园外的国人则放心地说:作为一个领导13亿人口大国的领袖,他不仅很帅,而且很清醒。几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总理念突出了毛泽东最为看重的“民本”思想,执政的总风格凸现出了毛泽东大眼光、大智慧、大手笔在新时期展现在新传人身上的新风采,并把毛泽东思想连同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同写进了党章和宪法,不仅让她永远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且让她永远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指南”。这就让我们铁定了一个主体的信仰!
大家知道,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民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从1999年开始,毛泽东的头像被印在了人民币的主要币种上。曾经有一个普通的说法,毛泽东生前最讨厌摸钱,即使在“文革”时期,毛泽东的形象尽管铺天盖地,人民币上也未曾出现他的形象。而现在,中国把连钱都不摸的毛泽东的头像印在了人民币上,并以此来肯定他崇高的历史地位与功绩,来纪念他的伟大人格与思想。这大概是毛泽东生前所未曾想到的,但这又最恰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心情。人们对人民币上为何印毛泽东头像的一般解释是识别、防伪、喜庆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实质上,我们觉得这是大有深意的:一生最不喜欢钱的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人民大众谋着利益谋着财富,哪怕是在他身后,哪怕再过30年、300年!
毛泽东的语言总是那样简单明了而又深刻动人,他用最通俗最生动最大众而又最富激情最富蕴含的语言,使包括哪怕斗字不识的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都明白奋斗的目标、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他的言行,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尊严感、主人意识和服务意识。今天,毛泽东的语言及其所包含的人格与思想,已经成了中国主流文化的一种代表,成了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义所在,一种智慧的象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足够的重视,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毛泽东生前骂得最多的同时骂毛泽东最多的是西方国家及其领导人,可当毛泽东逝世时,对毛泽东赞誉最多、评价最高的也是西方的政治家,特别是美国的政要和名人。没有任何崇拜者会比他生前的对手和敌人更知道毛泽东存在的意义和分量。这就是毛泽东的威力和伟力。毛泽东去世后,西德总理勃兰特发表悼词说:“……对一部分人来说他是希望,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他是永久的挑战。两种情况都将继续下去,以后一直如此。”勃兰特的看法和预言无疑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他在中国刚建国时就断言,中国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就会“变色”;另一个是卡特时代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他在20多年前就认为,苏联可能熬不过20世纪。果然,布氏料事如神,而杜氏的预言则破产了。中国没有像杜氏们“希望”的那样,在毛泽东去世30年后,仍然高举毛泽东旗帜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仍然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恶梦”与“挑战”,可又同时赢得了他们的某种理解与尊敬。在当今世界,不要说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就是处在强势地位的许多西方大国的许多政要和名流,都仍然对毛泽东大加赞叹,即便如桀骜不驯的拳王泰森、球王马拉多纳之辈,也对毛泽东大加崇拜。
1976年,毛泽东逝世当天,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是的,像毛泽东这样巨大而深刻地影响过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巨人,是恐怕不会再有了。但“毛泽东”三个大字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人格和思想已经永远地留在了中国大地上和中国人民心中,并影响着未来中国的全部历史。在生前,毛泽东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世界;在未来,毛泽东必将成为世界历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理想,一个梦境!世界历史由于有过毛泽东而不寂寞。中国正是由于有了毛泽东,中国才仍然是中国;也正是由于我们继续高举了毛泽东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再一次向全世界最雄辩地证明了她的壮丽雄姿与永恒的生命力!
(《环球视野》网摘)

《人民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