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毛岸英

作者:毛新宇

第 五 章
41开始成熟

  对贺子珍来说,失子的打击对她造成的伤害太大了。精神上的打击又引发了她身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在医生和战友的救治下,她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大量的失血,使她元气大伤。
   然而更加沉重的打击又接踵而来。
   中国共产党派到苏联去学习的同志,由于时间短,不一定都学习俄语,苏联的报纸学员都看不懂。为了让大家了解时事新闻,决定以每周几次由翻译读报的方式,把重要的新闻念给大家听。
   有一天,读报员读到了一条消息:塔斯社的记者在延安会见毛泽东,双方在窑洞里谈了很久。记者告别时已经是晚上了,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窑洞外送行。读这条消息时,贺子珍在场。她态度镇静,没有作出任何的反映或表示。但在她的心里,却是翻江倒海卷巨澜。啊,毛泽东已经结婚了。
   在以后的日子,贺子珍周围的战友发现,她常常显得心神不定,上课时老走神。人坐在那里,却什么也没听进去。她本来就有失眠的毛病,现在更是几乎彻夜不眠。但是在这段日子里,她还坚持上课,参加集体活动。可能在她的内心,还存有一丝的希望,一点幻想:报上所公布的消息是误传,并不是真的。
   然而不久这个消息就得到了证实。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到苏联治病,毛泽东托他们给贺子珍带去一封信。毛泽东的信很简短。你寄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有人记得这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这封信实质是毛泽东向贺子珍宣布:我们的夫妻关系从此结束了。
   收到这封信后,贺子珍最后的一丝希望完全破灭了,她流泪了。她的第一根精神支柱是小男孩,已经倒塌了;现在丈夫这一根精神支柱也倒塌了,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片渺茫。
   1939年,我的伯父毛岸英已经17岁了,他对事物的看法开始成熟起来,再与自己的父亲毛泽东的信件交流的内容也就比较深入一些,不仅仅是一般的问候和一些天真问题的请教了。阅读父亲的来信,不仅对岸英是个鼓舞,还是他思想迅速成熟的催化剂,他对于父亲的情感,不再是陌生和怀念,多了些许理性和讨教,因此,在他落笔写信前,他的思考就比以前深厚宽广了,而父亲的来信又给他带来最有用的帮助和益智的启迪。
   1939年1 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中国儿童院接到苏联党团的指示,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孩子们都要加入少先队。建队后,要推选出一名少先队的大队长,条件当然是品质好,有威望,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岸英当选了。真没想到,他还极有领导才能,把少先队的各项活动,都组织得十分出色,儿童院涉外活动很多,还常常与苏联当地的社团和学校开展联谊和交流,他无论是发言演讲,还是组织竞赛,都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当时与我伯父同在儿童院的同学,在后来出版回忆录和追忆当年的生活时,都几乎有所提及。李特特是蔡畅的女儿,在新出版的《她是蔡畅的女儿》一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特特眼中的毛岸英”,记述了李特特对我的伯父的评价。

42一封长信

  岸英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苏联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里,这次见面时,由于周恩来的提议,他写了一封题目叫“中国儿童在苏联”的长信,内容丰富,洋洋洒洒3500余字。周恩来读后非常感动,同时对毛岸英的人品、能力、学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回国后把它推荐给《新中华报》予以发表。
   《新中华报》当时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上面发表的文章很有权威性,这份报纸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被人们广泛阅读,在所谓的国统区内也非常有影响,毛泽东评价它是全国报纸中办得最好的一张。1940年4 月12日,《新中华报》在第6 版,配加“编者按”全文发表了毛岸英的来信。
   这封信写得亲切感人,信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少年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和各方面的情况,使抗日根据地的人,从这封信里了解到了苏联人民、苏联政府及少年儿童们,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声援和支持,鼓舞了英勇奋战在抗日前线的将士们。由于像这样比较详细地介绍苏联情况,又是出于一个中国少年亲身体验写成的文章,新鲜生动,文风清新,发表后,在边区及各界人士中引起很大反响。关注时事的毛泽东当然也读到了它。他很欣慰,很高兴,因为他从这封信里感受到了儿子的成熟,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是啊,这封信不仅内容健康,格调向上,就是文章结构、叙述排列及遣词造句都有一定的水平。轻易不太夸奖自己亲属的爷爷,此时也不禁从内心对自己的儿子表示满意。
   周恩来是1939年9 月中旬到苏联莫斯科医治臂伤的。关于周恩来的右臂受伤,情形是这样的———
   1939年7 月10日,延安党校高级班邀请我爷爷给学员做形势报告,不料,这天爷爷有要事不能抽身,便请周恩来代为前往,跟随周恩来去的是新近才调到他身边的警卫员王来音。
   时值延河涨水,汽车过不去,爷爷就叫王来音把他的大青马牵给周骑,并派他的警卫员蒋泽民随行,当时随行的还有江青。
   王来音牵着周恩来的马,趟过齐腰深的洪水,上岸在河滩上穿衣服和鞋的时候,江青突然心血来潮,跨马扬鞭,向上坡小路上跑去。
   大青马和江青的马本是一对,前头的马一跑,大青马也跟着跑了去。跑着跑着,突然从一家农户中窜出一条狗,这条狗向着江青的马就扑了过去,江青的马惊慌失措,掉头就跑。田埂小路又小又窄,哪能容得下两匹马?她的马一下子撞到周恩来的马,周恩来毫无防备,一头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撞在石头上。
   周恩来被抬到中央党校会客室,右臂肿得碗口粗,血流不止。医生诊断为右臂粉碎性骨折做了外科处理。40多天后,八路军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奉中央命令对周恩来的胳膊复查后,发现臂骨愈合得很不理想,尽管采取了按摩热敷等措施,右肘仍处于半弯曲状态,无法伸直,右臂的肌肉也出现了萎缩。限于延安的医疗条件,中共中央决定,由邓颖超陪同,让他到苏联去治疗休养。8 月27日周恩来离开延安,先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停留了一段时间,检查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的工作,先后四次和新疆省主席盛世才谈判,争取他继续同中共合作抗日……直到9 月中旬才到达莫斯科,住在了克里姆林宫医院。
   到莫斯科后,他边治病边工作。去东方大学八部和国际儿童院视察,早已列入了他的日程安排,只是他太忙了。

43周恩来的接见

  周恩来怕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给这些中国孩子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委派邓颖超先去儿童院看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好!你们受苦了!我代表你们的爸爸妈妈和你们的亲人们,代表周伯伯来看望你们!”邓颖超来到莫尼诺国际儿童院,慈祥地对这些离家在外,自小就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的中国孩子们说。
   孩子们中间,有许多人过去见过邓颖超,有些是被周恩来、邓颖超收养、照看过的,自然就很熟。他们“呼啦”一下子围住邓颖超,流出久别重逢的泪水,高兴地说着,叫着。
   郭志成的爸爸郭亮,于1928年在长沙被何键杀害后,妈妈带他躲在了长沙县铜官乡下,后来由地下党护送到了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他们与周恩来和邓颖超楼上楼下一起住了10多天。郭志成拥到邓颖超的身边,说:“邓妈妈,我告诉你,项英伯伯带我们到了延安后,我把您送我的两筒鱼罐头转送给了毛泽东伯伯,我听说毛伯伯喜欢吃鱼,延安又没有鱼吃……后来,是蔡畅姑姑把我们从新疆带到苏联来的……”
   蔡博的妈妈是向警予,1928年5 月1 日,在武汉被反动派杀害,他的爸爸蔡和森1931年被捕后牺牲,那时蔡博和妹妹蔡妮、蔡转年龄还小,都在湖南老家,1938年,周恩来到了长沙,惦念着蔡博兄妹们,托十八集团军驻湘乡转运站找到了他们,并接来长沙。后来又安排他们到了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与他们一块儿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了他们。
   “邓妈妈,这是岸英、岸青。”蔡博与我的伯父最要好,他知道岸英兄弟没见过邓颖超,便上前拉住岸英向邓妈妈作了介绍。
   “噢,岸英、岸青,都这么大了。来,到邓妈妈这里来……”邓颖超说着,一手搂着他们一个,细细地打量着这两个自幼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叹了口气,“唉,好孩子,不容易呀!”
   岸英已经很久没有领受到了这种只有母亲才能给予的慈爱,抑制不住自己,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邓颖超回去后,把儿童院孩子们的情况讲了一遍,周恩来沉默了一下说,每一个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现在有了条件,一定让他们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要求儿童院编一个注明每个孩子简况的花名册给他送来,他说元旦一定去看望他们。郑一俊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去克里姆林宫医院看望了周恩来,带回了这个消息后,孩子们开心极了。他们抓紧排练节目,要向周伯伯作汇报表演。孩子们扎彩花,布置礼堂,准备迎接周伯伯到他们这里来过新年。
   元旦在孩子们的盼望下,终于来到了。他们穿戴得整整齐齐,集合在一个大厅里,使劲鼓掌欢迎着周恩来的到来。周恩来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个一个地与每个孩子握手,他拿着花名册,对不认识的孩子,先是仔细地端详、揣摩、猜测。他走到我的伯父跟前,一下子就猜中了,他十分高兴地握着岸英的手,横甩着久久没有松手,说:“好,岸英,见到你我真高兴,当时在上海找你们兄弟俩真不容易啊!现在好了,一切都好了起来!”
   周恩来转身面向大家,提高嗓音问:“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今天你们在这里学习,将来回去后有什么打算呀?”
   这一问,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我的伯父年龄大,平时胆子也大,他大声说:“我要当军事家,打败反动派!”
   周恩来赞许地点点头。

44立下革命志向

  周恩来是个办事周到的人,他知道国际儿童院的这些孩子离开祖国和父母,家里人很惦记他们,于是他招呼苏河清说:“我们大家先来个合影,然后我再分别和每一家的孩子合照一张。”
   孩子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依偎在周恩来身旁,随着“咔嚓、咔嚓”快门的响声,一张张珍贵的镜头就这样留在了孩子们永恒的记忆里。
   岸英和岸青与周恩来合过影后,岸英轻轻用手扶着周恩来斜挎在腰际的手,关心地说:“周伯伯,您的伤还没好,要多保重啊!”
   周恩来感动地点点头,说:“好,我们大家都保重!”当他得知岸英经常读书写文章时,才建议岸英写一封信,由他带回国,使那些关心着他们的人放心。
   周恩来要告别孩子们回去了,他指着大厅墙壁上挂着的毛泽东、朱德的像说:“毛伯伯、朱伯伯每天都在注视着你们。你们是中国的未来,孩子们,我祝福你们!祝愿你们进步!”
   毛岸英对事物喜欢自己去分析判断。对于与父亲毛泽东在幼年时那种嬉闹、亲昵的记忆是越来越淡漠了。现在他知道,现在自己的父亲毛泽东受到大家尊重,他成了共产党的领袖。但是,在理性上还没有完整的东西使他真正走近自己的父亲,并了解他。平时他从师哲院长那里,从贺妈妈那里,从康生那里,他有心却用一种无意的方式,试图打开心中疑问的锁。但他们对他的提问各有说法。他有些困惑,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方法和路径,或者从某一个角度上,比较清晰地看清这个既是他的父亲,又是人民领袖的人的内心世界。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的伯父与校教务主任(阿烈耶夫)郑一俊一起在饭后散步。伯父和郑一俊平时关系不错,因为伯父的成熟,两人讨论问题有点儿忘年交的样子。我的伯父终于忍不住直露地倾诉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阿烈耶夫,你说为什么非要有领袖?我觉得人们崇拜领袖,许多时候是没有走近他的缘故。”岸英勤于思考,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作为老师郑一俊早已经习惯了,可今天岸英提的这个问题不仅尖锐,也的确让人用一两句话难以说清楚。
   郑一俊反问道:“你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在苏联各地演讲时,人们只要提到毛泽东,便热烈鼓掌,当他们知道我是中国领袖的儿子时,也像欢迎小英雄一样欢迎我。你说我的父亲真是这样让人们敬重的吗?如果问我最敬重谁,我一定会说是妈妈杨开慧……”
   “谢辽沙……”老师觉得再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了,郑一俊说,“你父亲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至于一般的民众,可能没有机会走近领袖和杰出人物的生活里,但他们的认识和感情是朴素和真实的。至于他们对你的喜爱,那完全出于一种最自然的本能。其实,对伟大的人物,也要有自己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就像一个家庭里有爸爸就有妈妈一样,一个人有优点就一定会有缺点。你怀念母亲的慈爱,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岸英点点头,说:“我明白了,我要正确地认识父亲,从小应当像父亲那样,立下志向。”

45兴趣广泛

  伯父毛岸英对于时事政治和军事方面,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儿童院根据同学们的爱好和专长,组织了许多小组,我父亲毛岸青喜欢音乐,会弹“曼陀林”,参加了绘画组。我伯父爱好广泛,他是墙报编辑,体育也不错,踢足球,打排球……但他却执意参加了军事组,并任组长。当时莫斯科有一所“中国参战人员疗养院”,也叫“红军长征干部休养所”,在为红军长征干部提供休息疗养机会的同时,也邀请专家讲授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组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伯父对这样的课特别感兴趣,常常主动跑过去旁听,并因此认识了为苏联专家讲课当翻译的韩铁声。
   业余时间我的伯父最喜欢的事是读书,尤其喜欢读人物传记,读历史、读战争战役回忆录。许多孩子不爱看中国历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理论读物,可伯父不仅爱看,还爱跟别人谈论这些。自从跟周恩来、郑一俊老师认真地谈话交流思想之后,他认为自己与父亲毛泽东的距离拉近了。他常常写信回去,提出一些他认为从别人那里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或者说只有父亲才能答得清楚的问题。
   1940年秋天,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要与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合并。合并的起因是因为从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以反动将军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建立了独裁统治而结束。共和国被颠覆了,大量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不堪被迫害,从西班牙逃亡到莫斯科,许多人住进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和中国参战人员疗养院。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决定两个儿童院合并,腾出第二儿童院接纳流亡者。
   伊万诺沃市在莫斯科东北方向,离莫斯科有300 多公里,靠近西伯利亚,是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儿童院的建筑是一座浅灰色的两层楼房。它的后面是一片宽阔的松林地带。挨着这片松林,有一条叫做塔尔卡的美丽的小河。儿童院里设施完备,有教室、宿舍、食堂、活动室、体育室、图书馆、医务室、浴室和隔离室等,整体环境优美,入院的儿童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
   我的伯父喜欢这里的环境,因为那片松树林是他看书最好的场所,空气清新,安静怡人,看书时没人吵闹打扰,可以静静地思考。看书看累了,往后便躺,仰望蓝蓝的天,看到枝繁青绿的松树挺拔的身姿,闻到草叶松枝的清香不经意地飘进鼻息,沁人肺腑……啊,真是惬意。
   韩铁声已经从“中国参战人员疗养院”调到了伊万诺沃儿童院任教。在院方安排的课程中,没有本国历史课程。韩老师认为中国的孩子绝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便常常抽出时间给中国班的儿童上中国历史课,他讲春秋战国、讲秦皇汉武,也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他讲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也讲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我的伯父非常喜欢听,听得津津有味。
   儿童院有午睡时间,有一阵子,蔡博发现岸英利用午休时间很上瘾地翻开一些印制粗糙的小册子,边看还在书上面和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觉得奇怪,便拿那小册子看。岸英用报纸将小册子包上了封皮,还自己写了书名及“毛泽东著”,什么《毛泽东读 批语》、《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蔡博觉得岸英了不起。

46专题讨论会

  当时在儿童院中,岸英、蔡博、郭志成、刘允斌的年龄比较大,比较爱读书,就组织了一个业余读书学习小组。蔡博发现了岸英“午休时间读讲义”的秘密后,便提议开一个专题讨论会,由岸英结合他父亲毛泽东的几封来信和捎寄来的书刊,讲一讲“毛泽东的读书与关心祖国”的问题,大家一致同意。讲课那天,我的伯父讲道:“毛泽东早期思想,主要受到的是湖湘文化的熏陶……”韩老师心想,不错,岸英讲课的切入点不错,看他小小的年龄,对一个大问题的谋篇布局还真有点水平哩!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湖南是他的故乡,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在古代,湖南人物鲜见经传,独有屈原放逐、贾谊贬谪至此而留下奇瑰的辞赋,因之杜甫有‘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咏叹。
   “湘军崛起助长了湘楚人才的涌现。先辈创立的武功基业,转化为下一代‘修学储能'的有利条件。他们乘时御风,与祖辈分道扬镳,成为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先锋。维新运动的首倡者是南海康有为,而激进派代表谭嗣同、唐才常则是湖南浏阳人。辛亥革命的首领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而继起者则有湖南的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五四运动的主帅是陈独秀,而湖南的后起之秀是……”
   “是毛泽东和蔡和森!”郭志成插话喊出。
   我的伯父笑笑,接着说:“这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起我的爸爸毛泽东,我个人认为,他的革命思想萌发于五四时期,面对着封建礼制秩序解体与帝国主义战争灾难的双重危机,他与同时代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选择了苏俄的革命道路,但他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又不拘泥于教条,独立地开闯出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好!”大家鼓掌,高声叫好。韩铁声老师也觉得岸英讲得言简意赅又很有见地。
   “父亲自幼好学深思,博览经史,深得‘实事求是'的要旨。要说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他告诉我和我的感受最深的是‘不动笔墨不看书'。边读书边在书籍上作批注,坚持写读书心得。他早年批阅过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日记很多,我小时候在韶山老家就看到了一大网篮。他把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全文抄录过。他还集了一本笔记,叫《讲堂录》,是他听杨昌济和袁仲谦老师讲课时记的笔记。
   “小时候,父亲念私塾,当然是读《三字经》、《论语》、《春秋》、《左传》的了。他还读了清朝道光进士冯桂芬的《校分阝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受到了倡‘实学'的西学的引导,转向于取融西学,沟通古今中西的读书之道。后来,他读德国人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世界英雄豪杰传》爱不释手,他读后对自己的同学萧子升大发感慨‘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她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
   韩老师被感染了,他不禁动情地说:“你们的前辈,像毛泽东、朱德、蔡和森、向警予、郭亮、蔡畅、刘少奇……还有我们儿童院里的张芝明、独伊(瞿独伊)、西北(罗西北是罗亦农的儿子)的父辈张太雷、赵世炎,瞿秋白、罗亦农、苏兆征等,都曾为创建新中国而流血奋斗,以后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他们都是开国元勋、开国领导人。”
   孩子们激动起来,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

47讨论会引起的争论

  这次业余讨论会的内容很快传了出去,在儿童院里引起了轰动。对于这种形式和议论的内容,连带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有人说,课余时间孩子们应当多进行文体方面的活动,搞这种有关政治、哲学、历史方面的学习讨论,已经超越了孩子们的实际年龄。如果认识出现偏见,会误人子弟,责任重大,会犯政治错误。有人说,不同国家的孩子在业余时间里单独补习本国历史,是使他们不忘记自己祖国的一个好方法,应该提倡。有人甚至把矛头指向了我的伯父,在墙报上,有一篇文章批评他们的行为是“单独行动”,说他“表现了个人的英雄行为”。
   岸英真有些恼怒了。因为他在儿童院里一向有极高的威望。记得中国孩子们刚转到伊万诺沃后不久,合并后的儿童院进行共青团支部改选。上一届的团支部书记由一个日本女孩担任,干得也不错,我的伯父入团不久,资历比她浅,但伯父各方面表现出色,很快赢得了威望,先是担任了助理团支书,改选时,一致推选他为新一届的团支部书记。后来他又出席了区里的共青团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共青团的区委委员。事实上,我的伯父成了国际儿童院里孩子们的最高领导人,而郭志成也在国际儿童院儿童苏维埃的改选中,当选为儿童院儿童苏维埃主席。他俩本来住在一个宿舍,又双双成了儿童院里的儿童领袖,自然常常出头露面,会得罪一些人,没想到,对他们的不满和积怨这次一齐倾泻而来。
   在冲动下,我的伯父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三四十页的反驳文章,郭志成、蔡博也写了十几页的文章,他们的论点是:民族的解放事业是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不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不爱祖国的人,就不可能献身于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他们的文章旁征博引,论据充分。
   为了引人注意,他们把这些文章钉在一块大黑板上,抬到食堂门口,人们争相阅读,议论纷纷……
   这件事,引起了儿童院院长的不满,她亲自出面干预并且公开表明态度。
   这位女院长性格有些乖戾,她的身上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她一向认为,各国的孩子只要到了苏联,就该多学俄语,熟读苏共的历史。她独断专行,不顾其他国籍教师的反对,把本来就课时不多的各国民族教育时间挤掉。许多国家的孩子少、国家也小就不敢提什么意见。而第一国际儿童院里,中国学生有50多人,人多,再加上中国人本来就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就向院方多次提出要让中国孩子学习中国文化,要求安排充分的上课时间。女院长的回答是:“这里是苏联,不是在中国,学什么中国文化,还是好好学学苏共的历史吧!”
   我的伯父闻听此言后十分气愤,他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找到韩铁声老师。伯父说:“我们来到苏联,苏联政府、苏联党和共产国际的确很关心、照顾我们,这当然不错!但我们是中国人,如果连我们学习自己祖国文化、探讨民族历史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她不仅做得太过分了,还是对我们的不尊重,对我们民族的不尊重,我们要抗议和反对!”
   韩铁声老师过去也不满意女院长的做法,他又参加了学习小组上次组织的活动,当即表态支持他们的行动。他给共产国际写了一份情况反映,对国际儿童院发生的这种不正常的事情作了汇报。

48肯定与支持

  共产国际很快派出两个人来儿童院。其中一位是匈牙利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拉科西。他们深入到教职员工和各国学生中,广泛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也找到了我的伯父和其他当事人,认真听取了他们的申诉。经过调查,共产国际得出了结论,拉科西当众宣布:共产主义是世界各民族的,儿童院当然要搞基本的民族教育,使各国孩子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民族,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要十分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回国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对此必须予以肯定和支持!
   我的伯父和蔡博、郭志成、刘允斌、李特特等人高兴极了,拥到共产国际代表和韩老师的身边,情不自禁地喊起了万岁。
   “风波”过后,我的伯父毛岸英的名声更大了,他在儿童院孩子们中间的地位更加强了。也许因此,他为人处事就显然不如过去谦虚谨慎了。
   过去在儿童院里,我的伯父很活泼,因为儿童院里有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同学,他是支部书记,又是英语小组的,便经常到他们中间去交流,与他们交朋友。踢球、下棋、滑雪、溜冰,他样样都可以露几手,外出组织“野营”活动,搞文体比赛,不管男孩女孩,都愿意跑到他那个小组,大家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凑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没有一点距离感。也许是我的伯父的年龄大了的缘故,先是女同学们反映他高傲了,不再去她们的圈子里,常常摆出一副对人爱答不理的样子。我的伯父呢,还真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同学高了,也不屑于再与他们谈小说、论童话、讲故事了。他自认为自己该关心的是“大事”,该过问的也该是大人们的“大事”了。有这样的思想支配行动,不久,我的伯父就真的惹了一件“大事”!
   事件缘于儿童院的女院长要调动一个人。这个人叫古兹班诺夫,苏联人,任儿童院的教导主任。原先他对儿童院取消各国孩子的民族教育的做法,也表示过反对。在共产国际来人调查时,他也反映了女院长的问题。平时他为人正直,教职员工和各国的孩子们都很尊重他,这次女院长受到共产国际的批评后,便迁怒于他,女院长做出决定:要古兹班诺夫离开儿童院。
   当时苏联实行的是一长制。首长有处置本单位一切事务的权力。再加上这个女院长心胸狭隘,目中无人,便动用权力实施报复。但是从表面上看,这件事属于儿童院领导班子的正常事务,中国的教职人员无权也不宜过问。但伯父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女院长大国沙文主义的具体表现,作为儿童院团支部书记的他,有权也有责任反对女院长的错误做法。他立即以团支部书记的身份,秘密召集中国孩子开会,讨论对策。会议弄得很神秘,除了被通知到会的中国孩子,其他任何人不准进入会场。
   儿童院的党支部书记很快获知了这个“秘密”,并猜到了这帮中国孩子的企图,便赶到会议室,要求进场旁听会议。
   但是,团支部书记拒绝了党支部书记的要求,党支部书记在团支部书记面前束手无策。

49读书至关重要

  党支部书记在无可奈何之下,想到了韩铁声。因为韩铁声是党支部委员,又是中国孩子的教导主任,便毫不客气地说:“伊万老师,必须把这样的会议停下来,这样的行为是与院长对着干,请您去做谢辽沙的工作!”
   我的伯父自以为他的这种做法是在维护真理和正义,是在向不公正和错误作斗争。听到韩老师在外面喊门仍不同意党支部的人进来,他隔着门窗说:“伊万老师,我们反对院长把古兹班诺夫赶走。我们在研究伸张正义的办法,我们不是搞秘密活动,请你们不要干涉!”
   党支部书记从来没有碰上过这类事,她看着伊万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耸耸肩、摊摊手,只好赶到共青团区委会。既然碰到了党管不了团的事,那就让这个区团委委员的直接上级来解决此事吧!
   毛岸英被急召进区团委会的大门……
   困惑、迷惘、自信、自负、自满,毛岸英感受到生活中的五光十色,体味到人世间的不同滋味,他年龄的单纯花季已经过去,他开始感受到成年人的四季更迭。他也许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他也许还盼望着春天永远停住脚步,而不习惯冬天的到来。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他写了封信,把最近自己的这些情况,把这里的一切,把他的见解情绪都一股脑地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毛泽东回信了,他在修正自己儿子的人生航线。或许感觉到光为自己儿子匡正还不够,也许感觉到他儿子的行为可能还会影响着身边的其他孩子,信写完后,毛泽东又特意亲自选出了21种60本文、史、哲、科、教、政治、经济和小说类书籍给他们,并明确注明:“这些书赠给岸英、岸青,并与各小同志共之,由林彪同志转交你们。”
   岸英伯父是个聪明人,他读懂了父亲来信中表达的意思。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改正、修正偏差。从“学习研讨会”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言,到国际主义深层理论的各持己见;从为反对女院长的独断专行,而召集“秘密会议”,到引发出党与团关系的原则问题;从中国革命中国党到苏联党、共产国际的关系;从父亲信中的谆谆告诫到他选送的书籍的良苦用心……促使我的伯父决定要认认真真研究一番联共(布)党史,看能否从中找到答案。
   读史使人睿智。
   星期六。国际儿童院图书馆。一大早,岸英伯父就等在了图书馆的门口。
   “哟,谢辽沙,今天是星期六,该休息了。你这个星期每天都是第一个跑来,歇歇吧。”图书管理员叫伊拉娘娜,是个40多岁的苏联女同志,任儿童院党支部书记,兼做图书管理员。
   从上次“秘密会议”事件后,他们两个书记多次谈心,互相加深了理解。这一段时间,伊拉娘娜几乎每次都看着谢辽沙早晨第一个进图书馆,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连中午都随便吃点点心不回去,党支书对团支书的学习精神极为赞赏。
   “好,今天我听从您的建议,只看半天书,您看,我都没带点心,中午饭时一定回去。”伯父回答道。他走进书库,找出俄文版的联共(布)党史。
   他边看边记读书的要点和心得,很快忘记了时间和身在何处。因为没有听到伊拉娘娜像往常那样催促关门闭锁的声音,他也没在意,继续专心致志地读他的书。

50图书馆一夜

  当一本厚厚的联共(布)党史书读完了的时候,我的伯父已经作了几十页的读书笔记。他感觉今天收获很大,感到很满足,这才记起时间不早了还没有吃午饭,肚子也咕咕地叫。“咦……怎么屋里这么暗?”他边想边向门口走去,“伊拉娘娜老师!伊拉娘娜老师!”他叫了起来。
   图书馆的大门已经锁上了,天已经黑了。原来,伊拉娘娜中午吃完饭回来时往我的伯父经常坐的座位上望了望,没有看到他,便确信今天他真的只看了半天书回去了,便锁好门下班了。
   我的伯父这才意识到坏事了,“糟糕,我被反锁在了图书馆里,怎么办?使劲儿叫人来开门吧?”但转念一想,反正明天是星期天没课也休息,干脆就别惊动别人了,在这里看一晚上书,也算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他拉亮了电灯,沿着书架找起他要看的书来。刚刚读联共(布)党史时,有些名词术语涉及到许多背景不太清楚,想起父亲来信时开列的书目,和嘱咐的“你在苏联,又懂俄文,如读马列主义的书,最好读原著”的话,便去找那些平时翻过,但读得不太顺畅的书: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西洛珂夫著
   《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米汀著
   《社会主义史》刻卡普著
   《阶级斗争》考茨基著
   《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列宁著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反杜林论》恩格斯著
   《国家与革命》列宁著
   他翻看,放下这本,又拿起那本,一会儿用手摸摸这本书的封面,一会儿又凝视着书籍扉页上的题记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画像出神……书虽然没有本本都读完,但他感觉,当他从书架上发现一本书,取下一本书,想到这些书都是父亲毛泽东读过,并嘱咐自己也要熟读的经典论著时,心里就产生出神圣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思想在飞翔,在跳跃。一会儿飞到了井冈山的父亲的身边,一会儿又回到了板仓,看到了灯影下的妈妈,一会儿又感觉到大胡子的恩格斯从书本中走出来摸摸他的头在说着什么,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像教授走上了讲台……手里的讲稿很多,这份是批判稿,题目是批判教条主义鄙薄毛泽东的观点为“狭隘经验论”,他觉得自己抚案在激昂地发言:“有人以为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份是学习体会稿,他面对台下无数的听众在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习我们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咦,这些话怎么成了自己的发言稿?这些话是父亲毛泽东的讲话……岸英揉揉自己干涩的眼皮,摇摇头,让自己清醒一下,又捧起一本书读了起来……
   “哥哥,哥哥!”
   “谢辽沙,谢辽沙!”
   “这怎么可能呢,谢辽沙被锁到图书馆里呆了一夜。”
   嘈杂声伴随着开门声,随着新一天灿烂的阳光一起涌了进来。伯父看着拥在他面前的弟弟、伊拉娘娜和伊万老师,他从地上站起身,冲他们扮了个鬼脸,笑嘻嘻地说:“别担心我,嘿嘿,这里不错,挺舒服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