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当年为何要去安源

毛泽东当年为何要去安源?回答这个问题,只要三个字:闹革命。但作为早期的湖南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何首先要选择安源呢?简单地答,那是个产业工人成堆的地方。详细地答,则要做番研究。本人愿抛砖引玉,就此谈点看法。在革命历史逐渐被人淡忘,甚至遭人恶搞的今天,再次赏析一下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谋利的崇高理想,有益于正确理解胡锦涛同志提出学习革命历史的重要精神。今天谨以此文,纪念人民领袖、革命导师、历史巨人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周年。
先谈中国共产党为何要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历史回放一:清代戊戌变法,维新派把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只是思想开明的皇帝身上,没有想到要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尽管谭嗣同等维新志士表现英勇,但因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后不得不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浩叹。
历史回放二:辛亥革命前后,国民党及其前身同盟会的活动也仅仅浮在上层,同样忽略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在农村不和广大农民结合,在城市不和广大工人结合,只是把少数革命分子,或新军、会党视为革命的主要依靠对象,结果革命屡遭挫折,最终不能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历史回放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是清一色的先知先觉的读书人。中共一大决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并指明本党目前的基本任务就是成立产业工会,同时,还强调要特别注意在工人群众中吸收党员,务求占半数以上。
非常显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则与前两者不同,首先,定位自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仅能够代表广大被压迫劳动群众的利益,而且还能够成为他们的领袖。因此,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全部活动的终极目的视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并且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敢于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并真正地与之相结合,最后革命果然成功了。
毛泽东最早也指出:“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但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下面谈毛泽东是如何付之实践的?
1921年8月,参加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带着任务从上海回到长沙后不久,便着手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和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并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湘人特点和“救中国自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的湘人气概,开始了他的“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工人人数只有二百来万,主要是从事采矿,冶炼、纺织、海运及船舶制造的产业工人。诺大的湖南省,除了湘南的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有一两千工人,省会长沙,加上周边的湘潭、株洲小镇也多是家庭作坊式的无组织无经营规模的手工业者。到哪里去找更多的产业工人,发展产业工会呢?想在全国带个头,并迅速开创新局面的毛泽东这时想到了离长沙二百多华里,与湖南东部接壤的江西萍乡。在那里,有个规模宏大的萍乡煤矿,因所在地在安源,又称安源煤矿,晚清以来一直是官督商办,又是中国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合称)的重要能源基地,干系国民经济命脉。
毛泽东想到江西地界的安源并非偶然。去年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身心疲惫的毛泽东,沿铁路择东而去,到了萍乡。他在那里冷静思考,休息了一周,对安源的情况略知一二。但一万余路矿工人的确实存在,强烈地吸引着他,于是,毛泽东决定以长沙一师附小国文教师的身份先去安源考察。可支部有人不同意,理由是安源是江西地界,湖南共产党人应该在去年湘人自治的基础上,立足湖南点火,然后燎原全国,以完成全国共治的初衷。毛泽东不以为然:在哪里点火,看了再说。翌日,穿着长衫,手拿雨伞,去了安源。
毛泽东来到安源,住在总平巷井口旁边的毛紫云家。在这位远房亲戚的安排下,毛泽东用一周时间,对整个矿山的生产规模、经营情况、经济状况、人文历史等做了详尽了解,还特意深入矿井体验矿工的“牛马活”,并从中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胸有成竹的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召开支部会,不容置疑地决定湖南支部的工作重点放在安源,并提出以下几点理由:第一,安源工人深受压迫,生活如同牛马,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工人求解放的心情十分迫切。第二,安源工人在过去二十几年中,有过哥老会、洪江会数次造反。1906年,同盟会会员策划的影响全国的萍浏醴起义,安源有6000工人参加。第三,株萍铁路和安源煤矿有一万多路矿工人,人数之多,集中程度之高,全国少有。一旦组织起来,其强大的力量,可在全国造成巨大影响。第四,安源是中国最大官僚资本汉冶萍的重要产业,又受德、日帝国主义控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相当激烈。第五,安源虽属江西地界,但离长沙近,又有火车直达,交通、邮电、通讯方便,信息传播快。第六,矿上的管事的职员、工头和做工的工人70%来自湖南,乡亲之间,容易沟通,便于发展会员,再者,安源通用的官方语言是长沙话,极有利湖南人开展隐蔽活动。因此,毛泽东认为,安源是个极为理想的工运发祥之地,很容易为湖南支部打开政治局面。关于如何运作?毛泽东提出:第一步实施启蒙教育,先解决工人的认天命思想,并利用眼下社会上时兴的平民教育,着手开办工人夜校,争取一切合法的可能,公开活动。可就此时,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李立三被党中央派回了湖南。李立三是醴陵人,其家与安源咫尺之遥,其父与萍乡县衙的知事也有过交往,再者,凭借他的出洋经历,还可与矿上的德国顾问和在德国喝过洋墨水的矿长,找到“共同话题”,因此,毛泽东认为派他去安源开展工作,比较有利。这个被毛泽东称为“半个老友”的李立三与毛泽东合作,见面有点奇特,两人吟联作对。毛泽东出上联:“洞庭有归客”,李立三对下联:“潇湘逢故人”。两人相逢一笑,联手成就了日后的安源工运。李立三为何是半个朋友?按毛泽东的解释:“当年在长沙第一师范以二十八画生征友,只交了三个朋友,现在加上你,当时我们没有对话,只见了一面,那就算半个吧!”
1921年冬,毛泽东带着李立三等人,拿着湖南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公文,一同去了安源。从“一人两手,两手十指”的识字开始,到“工人”两个字加起来,就是个“天!”,循序渐进,步步启发。当工人得知列宁领导的苏俄工人已经做了天下,这些炭古佬就像中了邪一般,“入其壳,而不能自拔”,堵场、妓院没人去了,几所夜校也装不下这些入了迷的工友。三个月后,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在安源诞生了。五个月后,产业工会成立了,名字很时髦,叫路矿工人俱乐部。九个月后,毛泽东又派“善于思考,做事稳重”从苏联回国的刘少奇去加强安源的力量,于是,一场旨在争取人权的大罢工发生了。工人打出哀而动人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罢工一周,“不伤一人,不败一事”,取得完全胜利。路矿当局发清了工人的欠饷,还增加了工人工资,将矿局一惯沿用的包工制改为工人与工头合作分账制,从制度上,根本杜绝了层层盘剥的陋习。其后,刘少奇又根据苏俄经验,开始改组俱乐部,实行民主选举的代表大会制度,即十代表、百代表和总代表制,总代表会议为俱乐部最高权力机构,下设教育股、互济股、游艺股、故工抚恤会、职业介绍所、裁判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等只能部门,使俱乐部成为一个半政权性质的组织,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导致全国所有工会被封。在北洋政府的一片白色恐怖下,毛泽东又去安源,提出“弯弓待发,立取守势”的斗争策略,使安源巍然独存,成为继续激励全国工运的一面旗帜。为保萍矿发展,保俱乐部生存,刘少奇在报刊撰文《救护汉冶萍》和《整顿萍矿》,促使萍矿摆脱了日本人的绊羁,维护了矿山的经营。俱乐部从工运低潮时期参与矿山管理,到后来的大革命时期接管矿山,安源最早实现了工人当家作主,由此而成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堡垒,吸引着周边的农军和部分南昌起义部队来安源集结。
1927年8月,毛泽东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准备发动湘赣边境的武装暴动,并亮出共产党人的旗号,可是没有武装力量参与,又如何实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呢?毛泽东回到湖南后,自然想到曾经播下过革命火种的安源,同时还了解到这个红色堡垒已经集结了周边的农军和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工人俱乐部已经掌握了安源矿警队的上千条枪。兴奋不已的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并于9月1日在安源张家湾子弟学校,召开了武装暴动的军事会议,正式宣布组建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由矿工武装、农民武装、士兵武装组成,下设三个团,安源的矿工为第二团。会议还决定,起义时间为9月11日,由安源发动,攻下萍乡、醴陵后,直进长沙。可是,当毛泽东从安源来到铜鼓指挥三团时,这边暴动的枪声已经打响,行动计划提早了三天。这样,历史上就留下了一个让后人经常琢磨的不寻常的日子:9月9日。
毛泽东去安源多次,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三次,即:1921年秋的启蒙播种,发展工人入会;1923年春的弯弓待发,使安源工运硕果仅存;1927年秋的工农暴动,让毛泽东从安源带走了一支守纪律,有文化、懂技术的特殊的矿工武装,他们后来成了人民军队工兵和通讯兵的始祖。这就是毛泽东去安源的伟大历史意义。解放后,这些参加秋暴,后来上了井冈山的工人,不少成了共和国的将军,他们回到安源时,内心最自豪的是:“工人坐天下!”,最得意的是:“安源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的雏形!”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