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义与中国式道路的几个问题

   作者:老田
  
   在工业化时代以来,社会关系如何定位,西方依据走过的道路是否具有唯一性,欧美日诸国的社会关系定位是否唯一可能的社会模式,是作为诸门社会科学所共同的理论前提的。由于学界拒绝讨论这一重要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许多问题实际上得不到阐明,被从研究领域中间粗暴地排斥出去了。讨论这一理论前提,需要借助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理论和实践,以资对照,才能得到比较清晰的问题视野。
  
   到目前为止,对“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是走得最远的,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总结,这要求创新审视中国的资源现实和社会分化与矛盾走向。由于有了中国最近二十多年的社会演变经验,结合毛泽东时代和解放前的历史,能够大致上划出“毛泽东主义”和“中国式道路”的大致轮廓,老田就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判断,理出一个稍微清晰的问题视野来,供网友讨论。
  
   毛泽东在政治上的经验主义推论
  
   在社会分化和阶级产生依据问题上,毛泽东与马克思有着根本的差别,马克思把生产资料占有作为社会阶级分化的唯一依据,把其它形式的分化化约为生产资料占有问题来界说。而毛泽东则反过来,认为权力和话语权本身带来社会分化,分化产生的阶级与多数人处于对抗性矛盾之中。
  
   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毛泽东也是典型的中国经验认识,他认为中国的一切统治阶级均无法组织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动摇性、依附性、软弱性),不能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与本阶级的追求协调起来,只要是精英阶层掌权必定是一个对多数人呈现排斥性的政权(修正主义上台就是法西斯上台,资本主义复辟就是工农吃二遍苦受二遍罪),这一政权囿于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的性质,肯定是走向“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道路,从而带来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为此只能是无产阶级或者工农联盟掌权,为此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
  
   毛泽东特别注意竞争中间的“无形实力”养成问题,也注意无形实力中间所体现的颠覆风险,不相信控制权永远有效,力量对比转换的契机和因素非常肯定,因此他为了避免最坏的后果,需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对“革命路线”的强调和“反修防修”的努力,服从于同一个安排。
  
   对于阶级斗争的强调,本质上是要激发平民阶层的竞争意志和组织意愿,复辟资本主义很容易对应的政治现实是:普通的工农完全缺乏政治竞争意识和为竞争而承担组织成本的意愿,因此复辟事业实际上无惊无险、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平民阶层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组织依托,一切通常的监督设置不可能不陷入“橡皮图章”状态,这是与社会阶级分化和利益对立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的群众认知状态,由此一切不可能在正常程序中间安排和奏效。
  
   矛盾论(就是承认社会处于竞争的现实之中)和是否对抗性质矛盾的判断,是观察一切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政治挂帅也是这一基础。
  
   毛泽东在经济上实现剩余集中使用的现实
  
   资本家群体不可能低成本收集极端分散的小农剩余,支持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剩余转移和积累实现,需要平均承担积累成本,拒绝“特权消费社会”的剩余利用方式,以生产条件优先,四个现代化正面列举的都是生产条件改善资源分配优先政策。
  
   而且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必定导致资本强势地位的无度膨胀排斥底层的生存利益,政权如果支持资本积累过程,必定要限于合法性危机。资本积累需要转嫁的成本和代价,是政权无法承担的。
  
   近二十年来的经济现实看,中国的技术力成长需要的剩余,不可能在市场和私人企业条件下解决,必须是政府主导的“脱钩发展”和适当安排。中国的装备工业解体过程以及今天中国核心技术完全依赖海外垄断企业的事实,表明农轻重安排中间的剩余流动链条不可能在所谓的市场经济中间维持。
  
   毛泽东在文化上的几个基本判断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和学术只能为政治服务,另一个极端是学术完全不能为政治服务。
  
   一个是新中国的剧烈工业化进程,在硬制度建设完成之后,有着迫切的软制度建设需要,一个是工业化与农业时代的差别,一个是集体努力替代个人努力的差别,在这个情况下个人的利益结构不再是以个人为主,个人利益实现减支方面大于有形收入方面,风险因素和迪延收入作为管理要素进入现实。
  
   毛泽东认为知识精英的阶级本能是反对这一方向的,所谓的“为五张皮服务”,因为中国不存在全面肯定精英阶层优势的社会条件,所以一切言说都必须走出精英们自身的阶级本能局限,必须走向工农,改造世界观。
  
   “中国式道路”下社会关系定位问题
  
   在国内阶层结构上,中国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人均剩余少,社会分化和阶级对立无法自动缓和,毛主义实质上是要求一个“扁平化社会”而拒绝“金字塔社会”。在资源充裕的现实中间,金字塔社会将导向一个橄榄型社会如欧美日诸国那样。而在中国资源紧约束现实中间,毛主义坚决认为“金字塔社会”将会拥有自我强化的攫取能力,在权力和剩余分配上排斥多数人的能力将越来越强,最终达到排斥多数人生存利益的地步,从而引发革命,因此是不可接受的。
  
   在国际格局中,中国的资源紧约束问题固然是由于本土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国不存在从外部汲取大量资源的可能。因此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因为称霸直接是与美日军事同盟对抗,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少,不值得称霸,所以搞反帝反修,把反霸作为一个无形的文化资源作竞争性运用。前提是肯定中国仅足以支持有效的防御,无法对外扩张。“自力更生――脱钩发展”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本土资源推进国民福利,减少外流。同时隐含的前提是中国总剩余水平足以支撑一个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达到尽可能吸取先进技术服务于国计民生的水平。
  
   为了防止金字塔社会的结构性复制,毛泽东要求知识精英实现自我思想改造,为工农服务,甚至从工农中间选拔人才。在政治上强调工农掌权和结合,甚至不惜发动周期性的大民主运动,在体制外形成有组织的意志和力量对体制内进行牵制,在宪法中间写入“四大”和造反有理。在经济上复制和抄袭农村那样的稳定社区,强化舆论的反向监督作用,坚持政治挂帅、群众路线和劳动观念。反对对权力精英地位的强化,集中体现对底层给予“三铁”待遇上,反对物质刺激和利润挂帅上。
  
  
   二○○五年十月十八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