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十六年前的
“经济报告”的现实意义:
不懂经济打不了胜仗

云淡水暖

现代经济学基本是从西方引来的,观点、流派纷繁,而且很吓人,越来越多的数学理论引入,而那些数学理论原先是搞理工科的学者研究几何、物理现象发现、总结出来的。有个叫茅于轼的先生,据说用非线性规划解释经济现象而卓有成效。由此,茅于轼先生自己和媒体给茅于轼先生戴上了无数顶桂冠“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中国的亚当?斯密”、“经济学界的鲁迅”、“经济学界的胡适”、“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等等。张维迎大师也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茅于轼先生可以说是我不挂名的学术导师…在我看来,茅于轼先生是中国最精通价格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

但是,经济学家们说的事儿,老百姓们根本看不懂,众多的专业术语,一串串的数学公式,都是阅读障碍,于是只好由经济学家们说了算,他们说白就是白,他们说黑就是黑。他们说顾雏军、黄光裕是“成功”的,民众就陪着看“典范”。特别是经济学家做“学术报告”,那就根本是“与世隔绝”了。

然而,经济活动贯穿老百姓的整个生活时空,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柴、米、衣,经济活动也贯穿整个社会活动,政府也是开口GDP,闭口CPI,那么,怎么让老百姓明白一些经济活动和管理的道理呢,这就要看写经济文章、做经济报告的人的本事了。

说毛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恐怕没有太多异议,但说毛主席会写经济文章,作经济报告,经济学家门肯定会跳起来,因为一直以来就是在说,毛泽东“不懂经济”,不懂经济就写不出经济文章的么,遑论作经济学报告,这个观点一直很顽固地被渲染着。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其中第八篇文章的标题是“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发表日期是1933年8月12日,距今差不多整整七十六年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当年的红军中央苏区,恐怕更多的还是军事斗争方面的史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打的是经济,是后勤,中央苏区要存在、要扩大,要作战,必须有经济基础做后盾。所以,这篇文章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的一部分”。

再往后看,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都有这方面的专文,可能应该说,毛主席在注重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很注重经济建设,比如这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把“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几个字改成“中国XXXX省”,直接就可以用于现代社会了。

但是,以为毛主席的经济文章只是泛泛的政治动员,那就错了,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数据扎实。

比如【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同志们,这些意见是不对的。抱着这些意见的同志,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你们看,敌人在进行经济封锁,奸商和反动派在破坏我们的金融和商业,我们红色区域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妨碍。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困难克服,革命战争不是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吗?盐很贵,有时买不到。谷子秋冬便宜,春夏又贵得厉害。这些情形,立即影响到工农的生活,使工农生活不能改良。这不是要影响到工农联盟这一个基本路线吗?工农群众如果对于他们的生活发生不满意,这不是要影响到我们的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工作吗?】

这样一说,革命、军事、经济、民生、士气、民心的关系就一一讲清楚了,如果不了解民生、市场、流通、周边情况,只在办公室、指挥部坐而论道,是无法得出这些结论的。

比如【从出入口贸易的数量来看,我们第一个大宗出口是粮食。每年大约有三百万担谷子出口,三百万群众中每人平均输出一担谷交换必需品进来,不会是更少的吧。这笔生意是什么人做的?全是商人在做,商人在这中间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去年万安、泰和两县的农民五角钱一担谷卖给商人,而商人运到赣州卖四块钱一担,赚去了七倍。又看三百万群众每年要吃差不多九百万块钱的盐,要穿差不多六百万块钱的布。这一千五百万元盐、布的进口,过去不消说都是商人在那里做的,我们没有去管过。商人在这中间的剥削真是大得很。比如商人到梅县买盐,一块钱七斤,运到我区,一块钱卖十二两。这不是吓死人的剥削吗?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再不能不管了,以后是一定要管起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局在这方面要尽很大的努力。】

这叫做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叫做“用数据说话”,第一是明白了苏区的生产、流通的基本情况;第二是明白了中间环节的剥削状态,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功夫,总结归纳,是拿不出这些数据和结论的。

比如【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怎样使用呢?我们打算这样使用: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其中又以小部分用去发展生产,大部分用去发展出入口贸易。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这样去打破敌人的封锁,抵制商人的剥削。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

好家伙,当年的中央苏区已经懂得“赤字财政”了,而且,使用“赤字财政”的方向得当,部署周密,在当时的条件下,用建设公债筹集的资金投入“贸易运营”环节,懂得“规模经营”带来的市场优势,“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这叫做什么,时髦的词儿叫“利润最大化”,而这个“利润最大化”不是为极少数人的,而是“分配给人民群众,这样去打破敌人的封锁,抵制商人的剥削。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手段和目的的高度统一,就是“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不单是指出方向和讲清楚道理,还有全面的、重点的提示:【第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 第三,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第四,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两条,群众和干部的统一,经济和总任务的统一。

而最大的“卖点”,是普通人,文化层次不高的人也看得懂,没有空谈,语言生动,比如【人们常常叹气没有干部。同志们,真的没有干部吗?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出来了无数的干部,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这样的话语,恐怕除毛主席自己外,很难有秘书预先能够预先“捉刀”代劳的。

读了毛主席七十六年前的“经济报告”,公允地说恐怕应该有一个结论:如果毛主席不懂经济,军队就打不了胜仗,革命队伍就建不成新中国。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其间,必定有毛主席在经济建设方面自红军时期以来所指出的“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强大的“四个现代化”国家,必然需要大批懂得经济的干部、指挥员,而且,是懂得中国经济的干部、指挥员,不是跟在西方经济学后面学步,而是以中国的利益为依归,懂得如何与西方打经济交道。

当然,搞经济跟打仗一样,也会有失误、也会有挫折,比如,最会搞市场经济的美国,这一次就吃了败仗,还是百年一遇,全世界都被牵连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