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1)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33页:“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的运动有时是直线式的下落,有时起源于偏斜,而向上的运动则是撞击和排斥的结果。”
参看西塞罗《论最高的善和恶》第1卷第6章。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249页。斯托贝,同上书,第40页。
(2)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第26章:“在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中有什么东西不是来自德谟克利特的呢?须知如果他[伊壁鸠鲁]也作了某些修改的话,那么,举例来说,就只在上述关于原子的偏斜问题上……”
(3)西塞罗《论最高的善和恶》第1卷第6章:“……可是他〈即伊壁鸠鲁〉断言,这些不可分的、坚实的物体由于它们的重量而沿直线下坠:照他的意见,这是一切物体的自然运动。后来,他这位头脑敏锐的人又突然想起,如果一切原子——象我所说的那样——都是从上往下坠,那么一个原子就始终不会和另一个原子相碰。于是他就提出这样一种臆造:他宣称,原子好象有一点点(没有比这更小的)偏斜。据说由此就产生了原子之间的缠结、结合和凝聚,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
(4)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第25章:“因为伊壁鸠鲁懂得,如果原子由于它们本身的重量而往下坠,那么我们对什么都无能为力,因为原子的运动是被规定了的,是必然的,于是为了逃避必然性,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而这个办法显然是德谟克利特所没有想到的。伊壁鸠鲁说,虽然原子由于它们的重量和重力而从上往下坠,但还是有一点点偏斜。这种说法比起不能替自己所要辩护的东西进行辩护还不光彩。”
参看西塞罗《论命运》第10卷。
(5)培尔《历史批评词典》,见《伊壁鸠鲁》条。
(6)绍巴赫《论伊壁鸠鲁的天文学概念》(载于泽博德、雅恩和克洛茨的《语文学和教育学文库》第5卷第4分册[1839年莱比锡版]第549页)。
(7)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251行及以下几行:“如果所有运动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的链条,
并且新的运动总是按一定秩序从旧的运动中产生,
那么请告诉我,从何得到自由的意志?”
(8)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1卷第4章第16—17节:“事实上如何去设想单子的运动呢?是谁又是如何使这种没有组成部分、没有差别的单子发生运动呢?因为如果单子能够运动,并且是可移动的,那么,它就应该具有差别。此外,如果说,线的运动构成面,点的运动构成线,那么单子的运动也会构成线了。”
(9)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3节:“原子是永远地在运动着的。”西姆普利齐乌斯,同上书,第424页:“伊壁鸠鲁的[门徒们]承认运动的永恒性。”
(10)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253行及以下几行:
“而原子也不能由于偏斜而
引起打破命运的束缚的别的运动,
以便使原因不致永远跟着原因而来……”
(11)卢克莱修,同上书,第2卷第279行及以下几行:
“……但在我们胸中仍然有某种东西,
足以同它对抗和斗争。”
(12)西塞罗《论最高的善和恶》第1卷第6章:“他[伊壁鸠鲁]毕竟没有达到他编造这一理论的目的;因为如果一切原子都作偏斜运动,那么就没有什么原子会结合起来;或者有一些原子会作偏斜运动,而另一些则作直线运动。这就等于我们必须事先给原子指出一定的位置,即哪些作直线运动,哪些作偏斜运动。”
(13)卢克莱修,同上书,[第2卷]第293页。
(14)西塞罗《论命运》第10卷:“原子向最小的距离偏斜,这种距离伊壁鸠鲁称为最小的。”
(15)西塞罗,同上书:“他[伊壁鸠鲁]不得不承认这种偏斜是没有原因的,如果不是直截了当地承认,那么也是实质上不得不承认的。”
(16)普卢塔克《论灵魂的起源》第6卷(铅印版第6卷第8页):“他们不同意伊壁鸠鲁有权让原子有偏斜运动即使是差之毫厘的偏斜,因为他们认为他是从不存在的出发点而引出这种无原因的运动的。”
(17)西塞罗《论最高的善和恶》第1卷第6章:“因为偏斜本身就是一种任意的虚构,——要知道他说原子是没有原因而偏斜的,而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没有比断言某物是没有原因造成的更不光彩的了,——而且他〈伊壁鸠鲁〉违背自己的原理,没有任何根据地消除了原子的直线下坠运动,而这种运动对一切有重量的物体来说是很自然的。”
(18)培尔,同上书。
(19)奥古斯丁《书信集》第56封。
(20)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128节:“因为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都只是避免痛苦和恐惧。”
(21)普卢塔克《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第1091页:“伊壁鸠鲁本人也有类似说法,他断言,‘善的本质在于逃避恶’。”
(22)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地毯集》第2卷第415页:“伊壁鸠鲁则认为,消除痛苦就是快乐。”
(23)塞涅卡《论善行》第4卷第699页:“可见,神并不滥施恩惠,他无牵无挂,对我们毫不关心,他甚至不理睬这世界,他对善行和恶行都无动于衷。”
(24)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第24章:“……例如,你曾说,神没有躯体,但有类似躯体的东西,神没有血,但有类似血的东西。”
(25)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第38章:“……你将奉献给众神什么样的食品、什么样的饮料、哪些丰富多采的声音和鲜花、哪些舒适的感觉和香味,以便使他们快乐呢?……”第39章:“……你怎能要求人们崇敬众神呢,如果众神不仅不尊重人们,而且一般地对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做?不过你会反驳说,众神的本性是那样地高尚和优越,这本性本身必然会吸引哲人对他们的尊敬。——那么难道真能有什么本性高尚的东西呢?它们封闭在自身的享乐里,从来不想做什么事情,现在没有做什么,过去也同样没有做什么。”
(26)普卢塔克《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第[1100]—1101页:“伊壁鸠鲁派的这种学说消除恐惧和迷信,但却不能给人以快乐和众神的恩惠,而是使我们和神处于这样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从神那里既不会得到惊恐,也不会得到快乐,就象我们从赫尔干尼亚海的鱼
33
那里既得不到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什么害处一样。”
(27)亚里士多德《天论》第2卷第12章:“……最好的东西不需要行动,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
(28)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221行及以下几行:
“如果它们[象雨点一样地]继续下落,
[经过广阔的虚空时丝毫也不偏斜]
那原子既不会有遇合,也不会有碰撞,
自然界也就永远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
(29)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284行及以下几行:
所以在原子中除了撞击和重量之外,
你还必须承认有运动的另一种原因,
作为我们身上这种天赋能力的根源。
……重量妨碍着一切事物由某种外力
撞击而生;但智慧所做的一切不仅是
由于内在的必然性,它也并非只是被迫
忍受痛苦并作为被征服者而听命于必然性,
这情况的发生乃是由于本原的微小偏斜。”
(30)亚里士多德《天论》第1卷第7章:“如果宇宙不是充实的,而是象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所说的那样,是被虚空分割开来的,那么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是单一的,……它们的本性也是单一的,例如,就象黄金的本性在从它分割出来的每一块中都是一样的。”
(31)亚里士多德《天论》第3卷第2章:“因此对于断言原初物体永远在虚空中和无限中运动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应该说,是哪一种运动和什么样的运动适合这些物体的本性。因为如果每一个元素都是被另一个元素强行推动的,那么必然的,每一元素除了强迫的运动之外还有一种自然的运动;而这个最初的运动应该不是强迫的运动,而是自然的运动。否则,如果没有最初的自然的运动,就会发生无止境的递进:那些早先被强迫引起的运动,也将永远引起强迫的运动。”
(3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150节:“对于那些不能制订这样的契约,以便相互之间既不施加损害,也不受损害的生物而言,既没有公正,也没有不公正。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愿制订这样的契约,以便相互之间既不施加损害也不受损害的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公正不是某个自身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它是一种契约,是每一次在一些国家内为了不损害他人和不受他人损害而制定的契约。”
(33)
脚注1
第二章
原子的质
(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4节:“因为任何特质都是变化的,而原子却是不变的。”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861行及以下几行:
“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同原始物体分开,
如果我们想在不朽的基础上建造整个世界,
使它能够保持完好无损的话。”
(2)(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1卷第235—236页]:“伊壁鸠鲁……认为……物体具有三种特性:形状、体积和重量。德谟克利特只承认有两种:体积和形状;伊壁鸠鲁加上了第三种,即重量,因为必须承认,物体运动是由于重量的作用”。参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对数学家》第420页。
(3)欧塞比乌斯《福音之准备》第14卷第749页。
(4)西姆普利齐乌斯,同上书,第362页:“……他〈即德谟克利特〉认为,它们〈即原子〉有体积和形状的差别。”
(5)斐洛波努斯,同上书:“……他〈即德谟克利特〉为一切形态的存在物确定地假定了单一的、一般的物体性质,而这个一般物体的各部分就是体积和形状互相不同的原子;也就是说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形状,而且它们之中有的大些,有的小些。”
(6)亚里士多德《论产生和消灭》第1卷第8章:“……同时,他[德谟克利特]承认,体积较大的原子,其重量也大。”
(7)亚里士多德《天论》第1卷第7章:“按照上面所说,一切物体的运动必然应该是同样的……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有重量,那么就没有一个物体会是绝对轻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是轻的,那么就没有一个物体会是重的。并且如果单个的物体具有重量或完全是轻的,那么它就会或者在一切存在的边缘,或者在一切存在的中央……”
(8)李特尔《古代哲学史》第1部分第568页第2条注。
(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8)卷第2章:“看来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有三种差别。因为作为基础的物体按质料来说是同样的,但是物体或者因外形不同而有形状的差别,或者因转向不同而有位置的差别,或者因相互接触不同而有次序的差别。”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第4章:“留基伯和他的同僚德谟克利特把充实和虚空看作元素,并称其一为存在,另一为非存在,也就是说,称充实和坚实为存在,称虚空和稀薄为非存在。因此他们就说,‘存在’决不比非存在更多地存在着,因为虚空也象物体一样存在着,这二者作为物质,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据。正如有些人,他们建立一个唯一的基本实体,而把其他一切事物看作是这种实体的变形,同时还把稀薄和稠密认作一切质的始原,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也同样教导说,原子的差别是一切其他事物的原因。他们指出这些差别有三:形状、次序和位置。因为作为基础的存在只是由于外形、转向和相互接触不同而有差别;外形即形状,接触即次序,而转向则指位置;这就是说,A在形状上与N有差别,AN在次序上与NA有差别,Z在位置上与N有差别。”
(1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4节:“……原子除了形状、体积和重量外也没有任何特质……它们也不具有任意大小的体积,至少还没有一个原子被视觉观察到。”
(1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6节:“原子具有任何体积,这绝不是说明质的差别的必要条件。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就会有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原子。但这在实际上并未发生过,我们甚至不能想象,原子怎样能够被我们看见。”
(13)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5节:“……不能想象,原子可以有任何体积……但必须承认它们在体积上有某些差别。”
(14)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9节:“须知我们曾根据这种类比指出,原子具有体积,但只是微小的,我们否认原子具有大的体积。”
(15)参看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8节;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27页。
(16)伊壁鸠鲁《残篇》(《论自然》第2卷和第11卷),罗西尼汇编的文集,奥列利版,第26页。
(17)欧塞比乌斯《福音之准备》第14卷第773页(巴黎版):“他们彼此陷入这样的分歧,譬如,一个人〈即伊壁鸠鲁〉认为一切原子的体积都是无限小的,因而是不可能感知的;另一个人,德谟克利特,承认某些原子也可以有很大的体积。”
(18)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17页:“譬如,德谟克利特说……甚至象世界那么大的原子也可能存在。”参看(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1卷第235页及以下几页。
(19)亚里士多德《论产生和消灭》第1卷第8章:“它们[原子]由于体积很小而不可见。”
(20)欧塞比乌斯《福音之准备》第14卷第749页:“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分割的、通过理性可以直观的物体是万物的始原。”参看(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1卷第235页及以下几页。
(2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4节:“关于原子,也必须坚决承认,它们除了只具有形状、重量、体积和一切与形状的存在必然相联系的东西外,不具有任何一切现象所固有的质。”参看第44节。
(2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2节:“……并且原子……在形状的多样性方面是无法确定的。”
(23)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2节:“但是,原子就其多样性而言不是绝对地无限的多,而只是无法确定的多。”
(24)卢克莱修,第2卷第513行及以下几行:
“……你就必须承认,
物质形状的不同也是有限的。”
欧塞比乌斯《福音之准备》第14卷第349页:“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形状的数目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参看(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同上。
(25)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2节:“……每一类同形状的原子,确切地讲来,其数目是无限的。”
卢克莱修,《物性论》,同上[第2卷],第525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形状的差别虽说是有限的,
而相同的始原却应是无限的,
不然物质的总量就会是有限的,
这我已证明是不可能的。”
(26)亚里士多德《天论》第3卷第4章:“但须知,有些人,象留基伯和阿布德拉人德谟克利特所作出的结论,无疑是不可能的……而且此外他们还断言,由于物体有形状的差别,而这些形状的数量是无限的,于是简单的物体的数量也是无限的。但是每一元素就个别而论,其特性和形状如何,他们却根本没有规定,而只是赋予火以球的形状,而空气和水以及其他……”
斐洛波努斯,同上书:“……它们〈即原子〉不仅具有不同的形状……”
(27)卢克莱修《物性论》同上[第2卷],第479行以下几行:
“……物的原子有不同的形状,
但这些形状的种类数目有限。
因为如果这些形状的数目不是有限的,
有些原子就会有无限的体积。
因为在原子所固有的同样微小的体积里,
不容许各种形状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改变它原有的形状,
你就得增加新的部分……
可见随着形状的每一新的变化
必然是它的结构的增大;因此,你不能相信原子
在形状方面有无限多的不同。”
(28)参看注(25)。
(29)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4和54节。
(30)布鲁克尔《哲学史指南》[1747年版]第224页。
(31)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卷第1052行:
“在这些问题中,梅米乌斯,绝不要相信那种说法,
说什么一切东西都趋向于宇宙的中心。”
(3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3节:“……并且它们[原子]以同等速度运动,因为虚空为一切原子,无论最轻的还是最重的,提供同样的场所作永恒的运动。”第61节:“同样很显然,当原子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在虚空中奔驰时,它们必然地应当具有同等的速度。因为如果没有任何东西阻碍它们的运动,重的原子奔驰的速度既不会比小而轻的原子快;同样,小的原子奔驰的速度也不会比大的原子快,只要它们都有一条合适的道路,而又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235行及以下几行:
“反之,虚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都不能作为一种支柱阻挡住任何事物,
而总是凭它的本性向一切让路。
因此一切东西尽管重量不等,
却必定以同等的速度冲下,
通过寂静的虚空在运动。”
(33)参看第3章。
(34)费尔巴哈《近代哲学史》第ⅩⅩⅩⅢ页第7条附注,引证伽桑狄的话:“伊壁鸠鲁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实验,但是在谈论原子时,他却得出了我们不久前通过实验才获得的结论。也就是说,伊壁鸠鲁指出,一切原子,虽然它们在体积和重量方面有重大的差异,但在运动时,它们之间都具有相同的速度,这与下述事实是完全一致的,即当物体从上往下坠落时不论它们在重量和质量方面有多大差别,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相同的。”
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脚注2
(1)Aμτoχακεvou[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306页]决不是指“不充塞任何空间”,而是指“与虚空无关”;这和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完全相同:“没有各部分之分。”这个用语同样可以在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1卷第236页和西姆普利齐乌斯第405页上得到解释。
(2)这个结论也是不可信的。凡在空间不可分的东西,完全不会因此而存在于空间之外,并且与空间没有任何关系。
(3)绍巴赫,同上书,第[549]—550页。
(4)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4节。
(5)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67节:“除虚空之外,不能设想任何东西本身是无形体的。”
(6)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39、40和41节。
(7)第欧根尼·拉尔修,第7卷第1[章][第134节]:“他们〈即斯多葛派〉断言,始原和元素之间存在着差别:前者是没有生灭的,而元素是可以通过燃烧消灭的。”
(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4卷第1章和第3章。
(9)参看上书。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5卷第3章:“人们也在同样的基础上谈到物体的元素,所谓元素指的是物体最后被分解成的那些部分,这些部分本身已经不能再分成形状不同的其他东西……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微小的、简单的和不可分的东西就叫做元素。”
(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第4章。
(1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54节。
(普卢塔克)《科洛特》第1110页:“上面提到的[德谟克利特的原理]与伊壁鸠鲁的学说是分不开的,正象——用他们[伊壁鸠鲁派]自己的话来说,——形状和重量与原子是分不开的一样。”
(13)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对数学家》第420页。
(14)欧塞比乌斯《福音之准备》第14卷第773页:“伊壁鸠鲁……承认原子是不能感知的……”第749页:“它们〈即原子〉具有理智可以直观的特殊形状。”
(15)(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1卷第246页:“他本人〈即伊壁鸠鲁〉还承认下面四种不同的实体是不可毁灭的:原子、虚空、无限和同类粒子;后者又称为同素体和元素。”第249页:
“伊壁鸠鲁还认为,物体是无限的;原初的物体是简单的物体,由它们组成的复合体全都具有重量。”
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52页:“伊壁鸠鲁的老师梅特罗多罗斯
脚注3
断言:始原就是原子和元素。”第5页:“伊壁鸠鲁……认为下面四种实体是不可毁灭的:原子、虚空、无限和同类粒子,后者又称为同素体和元素。”
(16)同上书。
(17)西塞罗《论最高的善和恶》第1卷第6章:“后来就有……原子、虚空……无限性本身,他们[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把这叫做无限。”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1节:“其实,宇宙也是无限的……的确,宇宙之无限,既由于其中的物体的数量之多,又由于它的虚空的空间之大。”
(18)普卢塔克《科洛特》第1114页:“所以我们应该把无限和虚空当作存在物产生的本原;但是虚空本身是不起作用的和不受影响的,它没有形体,而无限是混乱的、没有理性的、不可把握的,它自行解体并陷入混乱,因为它由于自己的无限数,既不能被控制,也不能受限制。”
(19)西姆普利齐乌斯,同上书,第488页。
(20)(普卢塔克)《论诸哲学家的见解》第239页:“梅特罗多罗斯则说:‘……世界就数目来说是无限的,这一点从始因的数目是无限的就可以看出……,而始因就是原子或元素’。”
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52页:“伊壁鸠鲁的老师梅特罗多罗斯断言:始因就是原子和元素。”
(21)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卷第820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同样的本原构成天空和大地,
太阳、河流、海洋、树木、五谷和生物。”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39节:“确实,宇宙一直是象它现在那个样子,并且将永远如此。因为它不能转变成任何其他东西。须知除了宇宙之外,别无其他东西能进入宇宙,使它完成自己的转变……宇宙是物体……”第41节:“这些[构成世界的物体]是不可分的和不变的,只要不是一切东西都化为乌有的话。当复合体解体时,这些物体还有力量支持下去,凭着它们的本性而保持完整无损,并且排除以任何方式分解成任何东西的一切可能性。”
(2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3节:“……并且它们[诸世界]全都又会解体,有些较快,有些较慢;有些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而解体,有些是由于那样的原因而解体。”第74节:“所以很明显,他[伊壁鸠鲁]也认为,这些世界是易受破坏的,因为它们的各部分会发生变化。”
卢克莱修,第5卷第108行及以下几行:
“但愿是推理而不是事实本身使我们相信,
万物将随着一声可怕巨响而毁灭……”
卢克莱修,第5卷第373行及以下几行:
“可见对于天空和太阳,对于大地和海洋,
死亡之门并非关闭而是敞开着,
向它们张开可怕的巨口。”
(23)西姆普利齐乌斯,同上书,第425页。
(24)卢克莱修,第2卷第796行:
“……物的本原永远不会被照耀……”
第四章
时间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8卷第1章:“因此德谟克利特断言,宇宙是不可能有起始的,因为时间是没有起始的。”
(2)西姆普利齐乌斯,同上书,第426页:“的确,德谟克利特相信时间的永恒性竟相信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为了证明宇宙没有起始,他竟把时间没有起始这一点作为明显的证据。”
(3)卢克莱修,第1卷第459行及以下几行:
“就是时间也还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
应该承认,离开了事物的动和静
人们就不能感觉到时间本身。”
卢克莱修,第1卷第479行及以下几行:
“[你现在清楚地看到,每一个行为]
根本不是自己独立存在,
不象物体那样,也不象虚空那样。
倒不如说更宜于称之为
物体的偶性,或空间即一切事物运动于其中的那个空间的偶性。”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对数学家》第420页:“伊壁鸠鲁称时间为偶性之偶性。”
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1卷第11页:“伊壁鸠鲁(称时间)为偶性,即伴随着运动的东西。”
(4)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2节:“其次必须认真注意下面一点。问题在于我们研究时间,不能象我们研究其余的事物、研究它们的特性那样,即把它们和我们心中的预想联系在一起;而应当考察那种我们可据以说明时间的长或短的明显性,将其理解为一种近似时间的东西。我们既不需要采用一些新的好象是更好的表达方法,而应当使用现成的用语,也不应该象某些人所作的那样,对于时间说一些另外的东西,好象这个东西具有时间这一名称所固有的特殊本质。只是主要必须说明,我们怎样把独特性同时间联系起来,又是怎样衡量时间的。”第73节:“这无需提供证明,而只需思索:我们是把时间同白昼和黑夜以及昼夜的各部分联系起来的,正如[把它]同我们有内心感受和没有内心感受,同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联系起来]一样,而且设想把我们称为时间的东西作为特殊的标志同这一切联系起来。同样的意思他在《论自然》第2卷和《大纲要》里也说到过。”
(5)卢克莱修《物性论》,同上。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对数学家》第420页及以下几页:“偶性之偶性……因此当伊壁鸠鲁说,应当认为物体是体积、形状、抗力和重量的结合时,他不得不从非物体来想象真实的物体……因此要使时间存在,就必定要有偶性存在,而要使偶性存在,就[必定]要有某种作为它们基础的东西[存在];但是并没有那样的基础与它们在一起,所以时间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既然这一切都是时间,而伊壁鸠鲁又承认时间是这些现象的偶性,那么在伊壁鸠鲁看来,时间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偶性。参看斯托贝,同上书。
(6)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6节:“还存在着与坚固的物体的外形相似,但却比一切可以感知的东西更精微的印记……我们称这些印记为形象[
δωλα]……”第48节:“此外,[必须假定,]这些形象的产生和思想一样快……从物体的表面不断发出一种流,它由于物体不断得到补充而不易为人觉察。这种流保持着原物体的原子的位置和秩序。”
卢克莱修,第4卷第30行及以下几行:
“[物中]存在着我们称之为映象的东西,
象从物体的外表剥离出来的薄膜,
在空中向各方来往飘荡。”
卢克莱修,第4卷第52行及以下几行:
“因为这种反映出来的映象和那把它们投射出来使之到处飞动的物体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同的外貌和形式。”
(7)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49节:“另一方面,也必须假定,当某物从外界向我们投射时,我们就看见和领会它的形状。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外在世界的对象就不可能留下它们的性质的印记……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是由于物的某些印记侵入我们的缘故,它们具有和原物相同的颜色和形状;这些印记侵入眼睛……”第50节:“由于后一种原因[即运动速度],它们在我们身上产生一个连续不断的对象的表象,并且同作为它们基础的对象保持着一致……”第52节:“听觉的产生同样是由于从对象射出的一股流,对象发出声音或声响,或碰撞声,抑或产生一种什么别的听的感觉。这股流分散成各部分相同的小质点,这些小质点之间保持着某种一致……”第53节:“关于嗅觉,同样必须承认,它也和听觉一样,如果没有从对象流射出来的能够刺激嗅觉器官的某些微粒,它就永远不会引起任何感觉。”
(8)卢克莱修《物性论》第2卷第1139行:
“因此万物理所当然地都要死亡,
如果它们变得稀薄透了……
第五章
天体现象
(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2卷第3章第10节。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第5章:“[色诺芬尼说],单一就是上帝。”
(3)亚里士多德《天论》第1卷第3章:“看来有时概念可以证实现象,有时现象又可以证实概念。譬如,人人都有一个关于神的观念并且把最高的地方划给神;无论异邦人还是希腊人,总之凡是相信神的存在的人莫不如此,他们显然把不死的东西和不死的东西联系起来了;而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神存在——就象它真的存在那样,那么我们关于天体的实体的论断也是正确的。但就人的信念而言,这种论断也是和人的感性知觉相符合的。因为从整个过去的时代来看,就人们相互流传的回忆来说,无论整个天体或天体的任何部分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就连名称,看来也是古人留传下来直至今天的,因为他们所指的东西,同我们所说的东西是一回事。因为同样的看法传到我们现在,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无数次。正因为第一个物体乃是某种有别于土和火,空气和水的东西,他们就把最高的地方称为以太——由‘永恒地流[ηεινáεí]’一词而来,并且给了它一个别名叫做‘永恒的时间’。”
(4)亚里士多德,同上书,第2卷第1章:“但是古代人把天和最高的地方划给神,因为唯有天是不死的。而现代的学说也在证明,天是不可毁灭的、没有起始的、不遭受生灭世界的一切灾祸的……接受关于它[天]是永恒的这样一种看法不仅是适宜的,而且只有这样我们的概念才能同时符合关于神的启示。”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1(12)卷第8章:“至于说天只有一个,这是显然的……认为天体即是众神,而神的本原包围着整个自然界的观念,是从祖先和古人那里流传下来并以后代人的神话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其余的东西则是为了引起群众的信仰,当作有利于法律和生活的东西而被披上神话的外衣添加进去的。因为群众把众神说成近似于人,近似于一些别的生物,并且虚构出许多与此有关和类似的东西。如果有人抛开所有的其余的东西,只坚持最初的东西,即认为最初的实体是神这一信仰,那么他必定会认为这是神的启示,并且认为在此以后,各种各样的艺术和哲学都曾被发现,随后又消失了,而上述这些意见却象古董一样,流传到现在。”
(6)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1节:“除这一切之外,还应当注意到,人心的最大的迷乱起源于人们把天体当作是有福祉的和不可毁灭的,同时认为天体具有与这些特性相矛盾的愿望和行为;同样还起源于对于神话的恐惧。
(7)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6节:“说到天体现象,应当认为,运动、位置、亏蚀、升起、降落以及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完全不是因为有一个享有一切福祉和不可毁灭的存在物在支配它们、安排它们——或已经安排好它们。”第77节:“因为行动……是与福祉不相一致的,而行动的发生却大半与软弱、恐惧和需要有关。同样也不应认为,有一些享有福祉的类似火的物体,能够任意地作出这些运动……如果与此不相一致,那么这种矛盾本身就足以引起心灵的最大迷乱。
(8)亚里士多德《天论》第2卷第1章:“因此不应该以为,象古代神话里所说的那样,天还需要阿特拉斯作它的支柱。”
(9)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5节:“所以你〈向着皮托克勒斯说〉要好好想一想我的这些话,努力记住它们,并不时把它们和我在给希罗多德的信中的《小纲要》里阐述过的其他学说一起认真温习温习。”
(10)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5节:“首先不要认为,对天体现象的研究,无论就整个研究而言或就个别部分而言,除了和研究其余的自然科学一样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坚定的信心之外,还能达到别的目的。”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2节:“心灵的宁静则是从这一切里面解放出来的结果和对整个宇宙和最基本的原理的不断的记忆。”
(11)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7节:“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卖弄玄虚和空洞的假设,而是能够过恬静的生活。”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8节:“正如自然科学的任务一般是研究最主要现象的原因一样,在研究天体现象的过程中的幸福也来源于此。”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9节:“关于日月的降落和升起的学说,关于星辰的位置和亏蚀以及与此有关的现象的学说,本身丝毫不能增进从认识得到的幸福。不过恐惧却支配着那些看见这些现象但不认识它们的性质及其主要原因的人。如果他们事先认识这些现象,他们也许会更加感到恐惧。”
(1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6节:“不要勉强去达到那不可能的东西,也不要对一切事物都采用同一种学说,如象在伦理学上……或者在阐明别的物理学问题时所采用的那种学说,这类物理学问题有:例如,宇宙是由物体和无形体的自然所构成,或者,存在着不可分的元素等等,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是和现象一致的。至于说到天体现象,那么,这些都不适用。”
(13)第欧根尼·拉尔修,同上,第86节:“与此相反,这些现象至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和感性知觉相一致的解释——无论是对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对其实质的解释。因为对自然的研究不应依据空洞的公理规律,而应按照自然现象的要求。”
(14)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92节。
(15)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94节。
(16)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95节和第96节。
(17)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98节。
(18)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104节:“他〈即伊壁鸠鲁〉认为雷鸣可以用许多其他方法来解释,只是不能用神话。只要我们用适当的方式去观察可见的现象并从中获得启示来解释不可见的现象,神话就将不存在。”
(19)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0节:“所以,在注意到在我们地球上是多么经常地发生类似现象的同时,应该以此类推去探求天体现象的原因以及一般未被我们认识的事物的原因。”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2节:“……而心灵的宁静是彻底摆脱这一切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切存在的东西和感性知觉:对于一般的东西注意一般知觉,对于特殊的东西则注意特殊知觉,对每一个个别的标准则注意一切现存的明显性。因为实际上,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切,我们将会正确地断定产生迷乱和恐惧的根源,并且通过说明天体现象和所有其他不断威胁着我们的现象,以及一切引起所有其他人恐怖的东西,来使自己摆脱迷乱和恐惧。”
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7节:“天体现象中发生的过程的某些标志,可以从我们周围观察到的或直接存在的这些或那些地球现象中获得,就象是从天体现象本身获得的一样。因为这些现象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产生。”
[第88节]:“但是对每一种[天体]现象都应按照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进行观察,并且解释一切与它有关的东西。[地球上]所发生的现象的多样性与此并不矛盾。”
(20)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8节:“此外,必须承认,这里还有‘各种方式的存在’,‘根据可能性存在’或‘某种别的方式的存在’。”
同上,第86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容许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同上,第87节:“因此在一切天体现象范围内一切都是照样不断地发生的,尽管发生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如果关于天体现象的充分可靠的解释,依然有效的话。”
(21)同上,第98节:“而那些只取一种解释的人就与感知的现象发生冲突,并且暴露出他们在‘人靠智慧所能达到的理解’这一问题上的无能。”
同上,第113节:“尽管可见的现象,要求承认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但解释这些现象时,用的却只是一个原因,这是一种疯狂的举动,是那些热中于虚幻的占星术的人的不适当的行为,他们给这些和那些现象胡诌一通原因,同时也并不把神性从繁重的职责中解脱出来。”
同上,第97节:“其次,轨道的规律性应当对比我们地球上发生的某些现象去认识,但是绝不应该把神性和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神性应当彻底摆脱一切事务,而去享受它最完满的幸福。因为这点如果不能实现,那么对天体现象所作的一切解释都将成为空话。有些人的情况正是如此,他们没有掌握解释现象的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因而陷入徒劳无益的解释中去,认为各种现象似乎只能有一种解释,而否定一切其他可能有的解释。因此,他们就坠入不可理解的境地,暴露出没有能力敏锐地把握那些应当看作标志的具体现象。”
同上,第93节:“……不在占星术士的奴役式的把戏前面陷入恐惧。”
同上,第87节:“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脱离了自然科学的范围而坠入神话的领域了。”
同上,第80节:“所以……当我们研究天体现象以及一切未知现象的原因时,我们应当轻视这样的人,他们声称这一切只是以一种方式存在或发生,而不说一切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按照在远处形成的观念发生,此外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
(22)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80节:“必须尽量摆脱这样一种成见:似乎对于那些对象的研究,因其目的仅仅在于使我们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所以是不够彻底,不够精细的。”
(23)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第78节:“……绝对的准则是,一切引起危险、一切破坏心灵的宁静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不可毁灭的和幸福的自然。意识必须明白这是一条绝对的规律。”
(24)参看亚里士多德《天论》第1卷第10章。
(25)亚里士多德《天论》(第1卷第10章):“如果世界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另外是一种样子,再有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这样,而不可能是别的样子,那么世界就不会产生。”
(26)阿泰纳奥斯《哲人宴》第3卷第104页:“应该称赞光荣的克里齐普斯,他看透了伊壁鸠鲁本质的最深处,并且很中肯地说,阿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是伊壁鸠鲁哲学之母。”
(27)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卷第62—79行。
脚 注
脚注1
注(32)是马克思手写的。注(33)没有写。——编者注
脚注2
标题是马克思用希腊文写的。——编者注
脚注3
系德谟克利特的学生梅特罗多罗斯之误,斯托贝错把他当成伊壁鸠鲁的老师。参看本卷注释
53
。——译者注
注 释
33
赫尔干尼亚海是里海的古称。这里显然指的不是“赫尔干尼亚海的鱼”,而是“赫尔干尼亚人或吃这种鱼的人”。——第80、215、266页。
53
不是指伊壁鸠鲁的学生——朗普萨科斯的梅特罗多罗斯,而是指德谟克利特的学生——希沃斯的梅特罗多罗斯,他在马克思加的作者注中引用的斯托贝的一段话里被误称为伊壁鸠鲁的老师。这段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六中也引用了(见本卷第159和273页)。——第227页。